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穷人真的越穷越生吗?

穷人真的越穷越生吗?

李华芳

 

 

我近期写了几篇文章解释为什么要废除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大致观点有三:从学理上来说,资源有限所以要控制人口规模这种“增长的极限”思维是错的,忽略了人的巨大可能性,主要是人身上的“企业家精神”能推动技术和制度变革,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说穿了就是“办法总比困难多”。

 

从权利论角度看,生育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容剥夺。这个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不能用有没有好处来回应。简答来说就是“有好处”不能断“是非”。即便这件事能带来好处,但它是错的,就应该反对。举例来说,把那些不清楚这个问题的糊涂蛋都杀了,世界会清净不少,人也不会那么多了,按照这些人的看法是“有好处”,但这么做是“错”的。

 

退一步说,即使是从功利主义角度去看,当前以“一胎制”为代表的控制人口数量的做法,其实并没有减少多少人口,反而催生了不少腐败,从政策效应上来讲,计划生育政策是失败的。坚持一个失败的政策,多少有点奇怪。

 

接着我进一步说,现在完全放开生育,也不会有人口的巨大反弹。反而应该担心的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的“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口增长低于自然替代水平,老人与年轻人的比例失衡,以及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等结构性问题。

 

但有不少人依旧担心,认为放开生育后,穷人越生越多怎么办?我不知道这是从哪里得来的印象。实际上,中国从19491959年间,大家都很不是很富裕,总和生育率约为6,意味着一个女性平均生育6个小孩。但穷人的小孩死亡率高,因为总体而言营养差,成活率不高。富人的小孩数量和穷人差不多,但成活率高。

 

当然因为穷人的数量总是要多一些,所以显得好像穷人多生。但就每户家庭的平均生育率而言,其实差不多。穷人多生除了分担风险外(例如考虑孩子早夭),还因为大部分家庭收入要依靠劳动力。

 

但今时不同往日,再用这种落后观念去看生育率问题就不合时宜了。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人均收入水平已经过了养不活孩子的阶段,并且医疗水平的改善,也使得孩子的成活率极大提高。过了这个基本线之后,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使得单纯力气活越来越被机器替代,对劳动者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养孩子现在更看重的“质”而不是“量”。

 

当然还有三千万赤贫人口生活在基本线之下,有可能还继续依靠生育,但规模很小。毕竟不是所有人都会生育。相对于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影响不是很大。

 

上面说的这个道理,其实就是经济增长、尤其是家庭收入的增长会降低生育率。这个道理是上个世纪60年代由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阐释的。家庭考虑生育差不多有四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文化品味,受例如宗教信仰之类的因素影响;二是孩子的素质,主要考虑未来的教育投资,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三是家庭收入,如果母亲有一份工作,生孩子的机会成本就很高;四是生孩子的成本,可别小看,生不起孩子的大有人在。

 

这些因素里,家庭收入对孩子数量的影响很大。基本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的增长,低生育率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现象。从全球范围看,北欧福利好人均收入高,但生育率越来越低。日本的情况更加明显一点,“少子化”使得日本政府动用了不少鼓励生育的政策,但依旧不见效。美国要不是有大量移民,但就本土生育率来看,也是很低。经济增长,尤其是收入增长的影响很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大概是因为收入高了后,品味也提高了,更关心孩子的素质问题了,同时生孩子的机会成本也上升了。所以假如低于一定基准线的穷人的确试图依靠生育更多孩子来摆脱困境,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也不是以侵害器生育权的方式去限制其生育,而是应该致力于让他们脱贫致富。哪有一个文明社会能允许这种“国家机器探入女性阴道放置节育环”的野蛮做法。

 

废除计划生育,实在刻不容缓。

======================================================================

又是春运了,又到讨论火车票了,但是网友说过了《没读过李华芳、不足谈火车票》(点此阅读)。

======================================================================

寻找1111位读者,进行中

若您愿意为本博客支付100元/年,请发(姓名和常用email)至:1111readers@gmail.com 

转载必须包括此声明:【 遵循 署名-完整-非商业使用 原则 | 商业用途请联系 lihuafang@gmail.com  

 

 

可以选择是否包含以下声明:觉得文章有用?立即 卖博客是一门可行的生意吗? 支付宝支付1元,支持作者!

 
 
话题:



0

推荐

李华芳

李华芳

205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