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对未知的恐惧常常使得人们高估风险带来的潜在损失。对大城市人口限度的担忧,也属于其中的一类。因为人们无法预知城市的人口限度,因此总担心城市人口过剩的问题。但城市人口只有在“设限准入”的情况下,才可能会发生过剩的问题。如果采用另一种“双向流动”模式,就能有效调节城市人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到“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所依据的依旧是“设限准入”模式。这一政策设想背后的理论依据是城市资源有限,因此无法容纳超过一定程度的人口,因此必须要对进入城市的人口作出一定的限制。

 

通常政策最后会落到地方政府通过各种细则来决定谁是人才,谁可以落户。而这往往又与用工单位的需求发生偏差。因为政府的标准不可避免会倾向于可以衡量的高标准,而忽视城市作为一个自发秩序的扩展需要各种各样的人。尽管这些人并不一定符合政府的人才标准,但却是市场不可或缺的部分。通俗一点来说,就是上海陆家嘴既需要懂金融知识的专业人士,也需要卖大饼油条的“人才”,但往往卖大饼油条就达不到政府的人才标准。

 

设限准入模式下,如果城市人口还继续增长,那最终还是要靠空间的扩展。高楼,地下活动空间,或者向周边扩散,例如香港曾一度填海来扩展空间,而新加坡最近则在考虑地下宜居的可行性。由于直接调整行政区划来扩大城市规模的做法,成本很高,且容易引起毗邻政府之间的冲突,因此除非中央政府介入协调来减少政治成本,否则就很难行得通。目前实际上也非常困难,除了类似珠海租借一部分土地给澳门,或者在上海和浙江之间达成关于洋山港的协议之类,一个城市从毗邻行政区划内租借土地来扩大的行为也是困难重重的。不过由于大城市的辐射效应,这的确会催生不少跨行政区域工作的人,并且也有助于周边城市的发展。

 

但“设限准入”模式忽略了另一种可能也可行的模式,那就是“双向流动”。目前的城市管理者假设人口只能流入到大城市,并且大城市的规模可以通过计算土地和资源承载力来确定。所以很自然就导向了“设限准入”。但这种假设政府可以获得所有信息并且能调整到位的说法,还是计划经济荼毒所致。

 

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决策者没有看到只要改变现行制度,就能通过市场来更有效地决定城市的限度。只要将城市福利与户籍制度脱钩,变成户籍可进可出而不是只进不出,就可以实现双向流动。

 

简单来说,像纽约、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其人口的限度是高度竞争的劳动力流动而决定的。不适应城市里竞争的人,自然要流出到其他地方去。而中国目前的设限准入制度,反而是保护了不适应城市竞争的人,并且通过城市福利变相补贴了一部分原本会被竞争淘汰出城市的人,最终会扭曲城市的运行机制。中国亟待从设限准入转到双向流动上来。

 

李华芳,2013,设限准入与双向流动,《财经》,2013年12月1日,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3-12-01/113631452.html

=================荐书分割线===========================

设限准入与双向流动
 

黄亚生、李华芳编,2013,《真实的中国:中国模式与城市化变革的反思》,中信出版社。

======================================================================

寻找1111位读者,进行中

若您愿意为本博客支付100元/年,请发(姓名和常用email)至:1111readers@gmail.com 

 

转载必须包括此声明:【 遵循 署名-完整-非商业使用 原则 | 商业用途请联系 lihuafang@gmail.com  

可以选择是否包含以下声明:觉得文章有用?立即 卖博客是一门可行的生意吗? 支付宝支付1元,支持作者! 

 
 
话题:



0

推荐

李华芳

李华芳

205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