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之前我提到城市的好主要在于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丰富了人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在城市里有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而且人多嘴能促思想市的繁荣带动创并且由于教育和思想市的繁荣能促使人力本提高些都没有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一个人要在城市里创业怎么样寻金支持的问题在城市方早·上海经济评论2013910一文中我提及了城市的另一个重要的好就是提供更多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尤其是融机会

 

但城市里的金融服务能提供的好处远远不止融资。最近,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获得中国国务院的批准而成立,这一被媒体简称为“上海自贸区”的地方包括了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地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关键是金融服务对地方的要求其实并不高。举例来说,香港和新加坡都是小地方,但都是举世闻名的金融城市,对亚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上海自贸区自然就带来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不过对我来说,关键点在于之前反复强调的“制度”问题。按照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上海自贸区”最关键的制度创新有两条,一是贸易自由,即货物可以自由进出;二是为此配套的金融自由,即促成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化,成为真正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尽管实现后者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也不会一下子推进到位,但政策的方向不会有大的变化。

 

这两条其实在中国也有城市实行,那就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无非香港的货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港币。2008年到2009年间,我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参与一个研究项目,这个项目主要是为香港特区政府提供咨询意见,其中一项就是关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我们大致的看法是中央的政策支持会朝上海倾斜,但香港的优势在于制度,尤其是法制,包括产权保护、税收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和执行情况,可以作为上海的镜鉴。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无非是证实了我们的一半结论,而我们之前的建议也依旧是成立的。

 

李嘉诚指出上海自贸区将对香港产生巨大影响,并且勉励香港人要奋起直追,以免落后。尽管北京强调上海自贸区不会与香港产生竞争关系,但这只怕是个良好的愿望。更实际的看法是双方既会有竞争也会有合作。李嘉诚说港人要奋起直追,这要看追什么方面,如果是追中央政策支持,那么香港要想胜出恐怕不易。从上海改革的历史来看,其实也是整个大陆改革的一个缩影。先是从外高桥保税区开始,到设立浦东新区,到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再到进一步设立上海自贸区,制度是一步步朝着更加包容的方向在前行,尽管依旧是有限制,但相较于1980年代已经是有天壤之别了。

 

而这其实也表明了北京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对内地发展的关注。因此从这个方面看,香港要与上海竞争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恐怕是走错了方向。因为香港已经有最大的政策支持,即“一国两制”。这实际上为香港制定政策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港人治港”这个自治的理念就是设了一个元规则。所以如果香港反过头来要和内地的城市去竞争中央的政策,不仅在理念上错误,而且在战略方向上也陷入误区,没准更重要的是在策略上也竞争不过内地的城市,毕竟各地驻京办“跑部钱进”的本事,香港暂时是学不到的。即便想学,港人也不会答应。

 

不过如果比制度优势,香港倒还是有机会继续领先。制度竞争不会因为政策限制而有所减弱。如果一个包容性的制度被更高一级的权威加以限制,那么其他的地区如果实行包容性制度就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改革开放前香港何以能成为大陆学习的榜样,原因就是如此,甚至直到今天,学习香港也依旧是个不过时的理念。但如果一个榨取性很强的制度开始朝包容性的方向改进,必然会对原先已经实现了包容的制度环境产生冲击,这种冲击可以是良性的,鼓励相互竞争的,例如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对香港的冲击。

 

由于上海自贸区是在大陆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突破,由此带动的对改革的示范意义比较大。若能进一步激励其他各地,例如舟山群岛新区、重庆两江新区、以及天津滨海新区也加速申请自由贸易区,产生竞争,或将会产生改革历史上各地搞经济特区和开发区带来的“制度竞争红利”。

 

为什么这种竞争是合适的呢?这要再次说一说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保罗·罗默关于“特许城市”的理念。在罗默看来,改变一个村庄的制度或许比较简单,但是村庄有规模局限,难以同时容纳数百万人一起工作。正如我之前提到的那样,数百万人聚集一处,如果制度包容性够强,将会产生巨大而充满活力的思想市场。那么为什么不改变一个国家的制度呢?罗默的看法是国家太大,换句话说,成本太高。不仅如此,政治上的可行性也很差。

 

所以罗默指出:“相较之下,城市就提供了适度的规模。一方面,它们的规模足够小,能成为一个有着新制度的新地方,人们可以选择是否进入;另一方面,它们的规模又足够大,能获取数百万人在新制度下一起工作和分享思想所产生的好处。”由此就推出了他关于特许城市的观点,即在一个国家的某个城市或者干脆就是新城,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进出。这里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元制度来保证制定新制度是自由的。

 

如此一来,特许城市实际上就在原来的制度框架内,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换句话说,每一次城市的制度改革或者创新,都是对原有制度框架的冲击,并且与其他没有实行改革的区域形成了“制度竞争”。经济学上常说人心难测,行为可观。偏好类似“特许城市”制度的人会千方百计地进到特许城市里去,就好比改革开放前的“大逃港”。人们用脚投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回答“什么是好的制度”。同样的,在城乡之间,大规模的打工潮,已经扎扎实实表明了“城市有更多的好处”。

 

而上海自贸区尽管离制定“元规则”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制度创新了。从制度竞争的角度看,这是件好事。较差的结果恐怕是从中央决策的角度,行政性的减弱对香港的支持,或者压制上海的发展。这两种方案都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或许短期内有利于某一个城市的发展,但其代价不仅仅是打压了一个城市,也是压制了由竞争带来效率改善。而且制度竞争有溢出效应,即香港现行的优秀制度依旧可以作为内地的榜样,尤其是法制和监管方面的优良做法,可以通过培训合作等形式惠及内地。这样的制度竞争,对中国来说,是多多益善了。

 

李华芳,2013,自由贸易区,《上海经济评论》 ,http://www.dfdaily.com/html/8762/2013/10/29/1082558.shtml

寻找1111位读者,进行中

若您愿意为本博客支付100元/年,请发姓名 常用email至:1111readers@gmail.com 

 

转载必须包括此声明:【 遵循 署名-完整-非商业使用 原则 | 商业用途请联系 lihuafang@gmail.com  

可以选择是否包含以下声明:

觉得文章有用?认为作者靠谱?立即 卖博客是一门可行的生意吗? 支付宝支付1元,支持作者!

 
 
话题:



0

推荐

李华芳

李华芳

205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