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微博已三年
不知不觉微博已三年了,总体感觉自己利用微博的进步非常有限。和菜头写了一篇告别微博的文章《碎片化生存》,部分说法我个人是赞成的,微博在增加传递信息的便捷性的同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我们长时间思考的能力。只不过我个人比他更加乐观一点点,我认为个人还是有机会能善用微博的。我好想一直都稍微乐观一点。2008年那场争论里(参见《在梁文道、莫之许和和菜头之后》)梁文道的悲观、莫之许的乐观、和菜头的综合,以及我自己强调的微不足道的努力(我记得文道当时是同意我的),到今天看起来有了些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和菜头已经不那么乐观了。尽管我觉得他对网络的热情完全没有办法消退,在告别了微博之后,他的博客文章发表频率迅速增加了。
 
最近一个月以来,我几近从微博消失了,尽管有其他的借口,但也是刻意为之。所以错过了些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宁波的PX事件了,这个事件现在想来有好多蹊跷的地方,留待以后分析。我只是想澄清一个显而易见的误解,即某位在斯坦佛大学的宁波老乡提到带口罩与PX毒性之间的全无联系性,这种典型的工科思维要改一改。因为带口罩有两个非常现实的考虑,尤其是在社会运动中更加如此,一来挡面,防止被摄像机录像“秋后算账”;二来可以贴纸,有助于形成统一的社会运动标志(这个统一标记的力量可以参考V字仇杀队,或者近一点的台湾红衫军)。从这一点来看,从厦门到什邡到启东到宁波,社会运动的组织性,尽管略有改善,但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这可能需要绿党一类的组织,才有可能增强底层动员的能力。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讲的重点。
 
2最后悔的事情
我还是回到微博三年的感悟上来。尽管我依旧乐观,但我的确需要承认在微博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尤其是有一些争论事后看起来毫无意义,比如说我对薛兆丰的批评,现在看来一点都不重要。这些浪费的时间,我是非常后悔的。尤其还夹杂了一些同涨价派的争论,更是非常不值得。不过倒也非常欣慰的看到从涨价到调价,从调价到承认多网点售票,以及发现有人开始学习《加图决策者手册》,这些转变,如果是我促成的,那倒是值得高兴的一件事。(当然,或许在于参考这些我曾经文章能带给你一些微不足道的意义,有心的读者可以找薛的同题文章对比来看:
 
我之所以觉得后悔,在这方面浪费了时间,是因为这些议题完全不重要。之所以不重要,是因为这些选题都太小,属于浪费时间,也无法丰富你的知识生活。因此,我也没有兴趣继续跟进和回应跟着薛老师学经济学的诸位了。罗尔斯说要回应那些值得回应的问题,即对你来说重要的挑战,否则就随他去吧。
 
3最自豪的事情
如果说这三年来,在利用微博上我有什么值得自己自豪的事情,应该就是【要有光、要有诚】了。这篇文章的影响之大也出乎了我自己的意料,随后在微博上和蟹农场发起的墨镜活动,更是得到了上千网友的响应。这件事虽然不能多说,但我正在就此写一个文章,我认为这是重要的事情。
 
这还值得多说几句。前几天在CATO和James Dron等人提到未来中国的三个大趋势,一是政治转型,你也可以称之为“民主化”问题;二是城市化,尤其是大规模的农民工进城问题;三是老龄化,计划生育制度与此有关系,但即便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恐怕也很难逆转老龄化的趋势。后两个是多学科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经济学研究的议题,对我个人来说,不再那么令我激动了。比如最近林毅夫提出新结构经济学,无非还是着眼于发展经济学,而且关键假设至少有两点是很成问题的。其一,基于比较优势当然很好,但在发展中国家产业政策扭曲了价格信息的条件下,如何能基于价格信息来得出比较优势呢?其二,对政府的“中性”假设以及政府在产业已经上路条件下如何退出,是语焉不详的,为什么不考虑政府形成利益集团(这好像更真实一些),进而阻碍现有的结构调整呢?与罗德里克比较,新结构新在何处呢?
 
当然,我不是说发展经济学不重要,只是我个人觉得更重要的问题是政治制度的转型,以及政治制度如何起作用的问题。这或许也是我将来会长期关注的议题。对这个议题,大体上你可以列出几个方向:1政党本身的转型,或者说党内竞争;2中央与地方关系,所谓有中国特色的联邦制;3基层民主和基层抗争;4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些问题也很难直接分离出来,例如与前面提到的PX有关,在环保部变成部之前,为什么环保型NGO与环保总局之间是共生的,而到了环保部之后,为什么这些NGO对环评质量就不像之前那么推崇了?这些细节里,都有好问题。通过这些细节,最终要回应的还是那些大问题,例如威权的韧性到底有多强?之类的。“要有光,要有诚”的问题也是一样。这些对中国而言,比经济发展问题要重要得多。
 
4未来会做的事情
我这样说,当然并不意味着我要弃用微博。就像有了微博,我还继续写博客一样。只是取决于你如何对待这些工具。
  • 有一个一直在持续做的事情是【1人1月1书1评】计划,微博上也可以查看#翻书党#标签。这个项目有一些【读品】的渊源,但更加分散化个人性的写作或许更好一点。我自己也没有坚持得很好,但未来会慢慢拾起来,争取每月写一篇书评。最近有一篇长的书评会刊发在《启真2》上。评价了张维为、潘维、陈志武、丁学良,黄亚生,郑永年,谢华德等人关于中国模式的论述。所以在微博上,#翻书党#标签会更加频繁的出现。
  • 微博三载今何如?无事孜煎万千回。
  • 其次会转到关心政治制度转型上去。严格来说,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模式《给学者的微博指南》来利用微博,推进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基于微博的研究和对微博本身的研究,都有增长的趋势,这是很好的现象。
  • 还在继续尝试的是“署名-完整-非商业”的推广,不过从我写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的文章来看,情况不容乐观,还是大大高估了媒体的底线。不采访摘抄的有之,全文拷贝去掉我下面的说明的有之,不遵循署名-完整-非商业”随意乱用的就更多了。但如果亲爱的读者,你真的通过支付宝付费了,你的钱会得到妥善利用的。例如去年的收入全部捐给了维基百科
【2012年11月5日版本,不排除会有更新。】
 
转载必须完整包括此声明:
【微博@李华芳 | 遵循“署名-完整-非商业”原则 |商业用途请联系 lihuafang@gmail.com 】
 

可以选择是否包括以下说明:

觉得文章有用?认为作者靠谱?立即 卖博客是一门可行的生意吗? 1元,支持作者!

 
 
话题:



0

推荐

李华芳

李华芳

205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