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李华芳

标准普尔下调美国国债信誉的短期效应非常明显,市场显得有点恐慌。不过这种短期反应可能不会持续太久,而市场应该从长远眼光来看待这件事情。对待美债危机,有几个后续的问题亟待解答。

首先,美国降级意味着什么?不得不指出标准普尔只是一个指数标准,而这个标准在历史上的表现也并不总是值得信任的,例如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标普的表现也乏善可陈。其评级标准也并没有完全准确反应市场和企业的具体情况。所以对于评级是不是唯一一个评价一个经济体的具体情况的标准,是存在很大疑问的。尽管从当前的市场反应而言,标普这一调动的影响较大,但这可能是一种短期的反应。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一个人听到一个坏消息的第一反应肯定会很大,类似于全球股市目前的直接表现,但一个人回头会理性分析进行补救,正如恐慌并不会是市场的常态。是以,一来标普本身的历史并不可以完全信赖;二来这是一个短期的表现,而非常态。从长期来看,更应该关注的是美国经济的具体运行情况,而不是短期降级的评价。

其次,美国国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我曾经指出过,在中美经济领域内要抛弃一种冷战思维,经济上的合作往往能给各方带来更大的收益。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益处。但困扰部分决策者的冷战思维的确存在,此类思维往往只是看到让美国的境遇变差,在维持中国经济境况不变的情况下,中国会拉近与美国的差距。而没有意识到美国的境况变差,对于中国而言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这种冷战思维对经济领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危害。而部分决策者如果不能跳出这种桎梏,对于中国经济的长远未来而言,会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基于这种思维,容易引出多种形式的阴谋论。但美国经济情况的恶化,会使得美国国内的就业遭受影响,更进一步的使得美国的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下降,如此一来,在长远上将会对中国的出口及就业造成恶劣的后果,然后损害中国经济的长远增长,进一步使得“中美国”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在经济交往领域破除冷战思维非常要紧。

再次,中国要如何应对美国的国债问题?其中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是不是抛售美国国债或者要继续支持美国?这个其实还是一个短期的视角,正如前面说过的,如果中国在市场上抛售美国国债,将会进一步降低美国国债的价格,这也会使得中国持有的剩余美国国债的价值缩水。同时,相对于美国国债而言,欧洲的选择也并不是很多,甚至欧元区的经济状况可能更为恶劣。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未来一年多时间内要筹集的资金以解决市场的困境,可能会进一步拖累欧洲的整体经济。如此一来,在中国内部市场分割严重的情况下,欧美本来是向外投资的重要选项,但如果比较两个情况都差的选择,相对较优的就可能成为中国的选项。而继续支持和持有美国国债真的会造成特别大的问题吗?恐怕也未必见得。因为中国可以在这个时候以低价买入,对美国经济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这不仅有利于美国经济的复苏,同样也有助于全球市场的信心提振,对于中国而言,可能在未来收获巨大的回报。

有疑问的是,中国的继续持有,真的能帮助美国吗?或者说中国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改善目前的困境,与此同时,美国又该怎么做?事实上,很早之前余永定等人就已经指出,中国汇率体系朝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将会有助于两国在经济上的平衡。但有一点可能被忽视的是,美国对本国企业的保护由于受选民掳获的影响,也没有对中国全面的开放。在国际经济领域,开放对双方带来的 好处早就被历史实践证明,因此在中国朝汇率制度改革更进一步的同时,美国也的确应该放开中国资本进入美国市场的诸多限制,允许中国以美债来购买美国的企业。这种互相的开放,不仅利在双方,同时还对整体市场有溢出效应。

最后,美国真的走向没落了吗?这个问题尽管预判很困难,但重要的是看一个国家的制度是否能激励企业家创新,以及这种创新是否带来人们根本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如熊彼特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是一个不断创造性毁灭的过程,如果企业家的此类创新是能源源不断被激发出来的,例如美国正在网络技术领域不断表现的那样,那么下一波的增长可能会很快到来。市场的短期恐慌效应会被放大,但如果支持企业家创新的体系存在,那么市场理性会继续对这种支持创新的制度进行支持。对于中国而言,真正的困难实际上在于本国内部的体制是不是支持企业家的持续创新?不管是对政治上的体制,还是具体到金融上的投融资体制,都是如此。体制性的问题是更长久的问题,对中国经济体制的多种比较研究也显示,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体制都更有利于企业家的创新,如果要对未来做长远的选择,那么对创新有信心,将是更好的选择。因此不要被短期吓坏,须知风物长宜放眼量。

===============================================

这是一篇老文章,更多美债危机的信息,请参考《美债危机|k街观察16》。

风物长宜放眼量

话题:



0

推荐

李华芳

李华芳

205篇文章 9年前更新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